本文译自 Dmitry A. Soshnikov 的文章 ECMA-262-3 in detail. Chapter 3. This.
翻译过程参考了现有的中文翻译,学习 ECMAScript 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过程,因为很多概念都是通过抽象的方式来解释的,作者尝试尽量用一些简单的方式并使用了一些具体图表,来使我们的学习曲线稍微平稳一点。
概述
本文将讨论和执行上下文密切相关的更多细节 - this
关键字。
实践证明,这个主题很难,在不同的执行上下文中确定 this
的值经常会发生问题。
许多程序员习惯性地讲 this
和面向对象编程密切联系在一起,this
指向了构造函数中新创建的对象。在 ECMAScript 中,这样说也没问题,但就像我们即将看到的那样,this
不限于用来指向新创建的对象。
接下来给大家揭开在 ECMAScript 中 this
神秘的面纱。
定义
this
是执行上下文的一个属性:
|
|
这里的 VO 就是上一章介绍的变量对象。
this
与上下文的可执行代码类型紧密相关,其值在进入上下文阶段就确定了,并且在执行代码阶段不能被改变。
下面详细讨论这些情景。
全局代码中的 this
全局代码中的 this
非常简单,this
始终是全局对象自身,因此,可以间接获取引用:
|
|
函数代码中的 this
当 this
在函数代码中的时候,事情就变得有趣多了。这种情况下是最复杂的,并且会引发很多的问题。
函数代码中的 this
的第一个(同时也是最主要)的特性就是:它并非静态绑定在函数上。
如上所述,this
的值是进入执行上下文阶段确定的,函数代码中的 this
的值可能每次都不一样。
而且,一旦进入代码执行阶段,其值就维持不变了。也就是说,要给 this
赋一个新值是不可能的,因为 this
根本就不是一个变量(相反,在 Python 这类语言中,显示定义的 self
对象在运行时是可以随意更改的):
|
|
那么,在函数代码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 this
值的变化?有如下几个因素:
首先,在通常的函数调用时,this
是由激活上下文代码的调用者(caller)决定的,即调用函数的父级上下文。并且 this
的值是由调用表达式的形式决定的(换句话说就是,由调用函数的语法决定)。
了解并记住这点非常重要,这样才能在任何上下文中都能准确判断 this
的值。更确切地讲,调用表达式的形式(或者说,调用函数的方式)影响了 this
的值,而不是其他因素。
(一些关于 JavaScript 的文章和书籍中指出:“this
的值取决于函数定义的方式,如果是全局函数,那么 this
的值就是全局对象,如果函数是某个对象的方法,那么 this
的值就是该对象” – 这绝对不正确)。下面我们将看到,即便是全局函数,this
的值也会因为调用函数的方式不同而不同。
|
|
同样,调用对象中定义的方法时,this
的值也有可能不是该对象:
|
|
那么,究竟调用函数的方式是如何影响 this
的值?为了完全弄懂其中的奥妙,首选需要了解一种内部类型 - 引用(Reference
)类型
引用类型
引用类型可以用伪代码表示为拥有两个属性的对象:base
(即拥有属性的那个对象),和 base
中的 propertyName
。
|
|
引用类型的值只有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:
- 当处理一个标识符的时候
- 或者进行属性访问的时候
标示符的处理过程在第四章 作用域链中讨论;在这里我们只需要知道,使用这种处理方式的返回值总是一个引用类型的值(这对 this
来说很重要)。
标识符是变量名,函数名,函数参数名和全局对象中未识别的属性名。如下所示:
|
|
中间过程中,对应的引用类型的值如下所示:
|
|
要从引用类型的值中获取一个对象实际的值需要 GetValue
方法,该方法用伪代码可以描述成如下形式:
|
|
上述代码中的 [[Get]]
方法返回了对象属性实际的值,包括从原型链中继承的属性:
|
|
对于属性访问来说,有两种方式: 点符号(这时属性名是正确的标识符并且提前已经知道了)或者中括号符号:
|
|
中间过程中,得到如下的引用类型的值:
|
|
那么,引用类型的值与函数上下文中 this
的值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呢?这很重要,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。总体来说,确定函数上下文中 this
值的一般规则如下:
函数上下文中 this
的值由调用者(caller)提供,并由调用表达式的形式确定(函数调用的语法)。
如果在调用括号 ()
的左边是引用类型,那么 this
的值就是该引用类型值的 base
对象。
在其他情况下(非引用类型),this
的值总是 null
。然而,null
对于 this
来说没有任何意义,因此为隐式转换为全局对象。
看下面例子:
|
|
上面代码中,调用括号左侧是引用类型(因为 foo
是标识符):
|
|
相应的,this
的值会设置为引用类型值的 base
对象,这里就是全局对象。
同样,使用属性访问器:
|
|
同样,bar
也是引用类型的值,它的 base
对象是 foo
对象,当激活 bar
函数的时,this
的值就设置为 foo
对象:
|
|
然而,同样的函数以不同的激活方式的话,this
的值就完全不同了:
|
|
因为 test
也是标识符,这样就产生了其他引用类型的值,该值的 base
(全局对象)被设置为 this
的值。
注意:在 ES5 的严格模式下,this
的值不再是全局对象,而是 undefined
现在,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,为什么同样的函数以不用的方式调用,
this
的值也会不同了,答案就在于引用类型的不同:
|
|
另一个通过调用方式动态确定
this
的值的经典例子:
|
|
### 函数调用和非引用类型
正如此前提到过的,当调用括号左侧为非引用类型的时候,
this
的值会设置为 null
,并最终成为全局对象。请看下面这种函数表达式:
|
|
在这个例子中,我们有一个函数对象但不是引用类型的对象(因为它不是标示符,也不是属性访问器),因此
this
的值最终被设为全局对象。更多复杂的例子:
|
|
那么,为什么明明是属性访问,而最终
this
不是引用类型的 base
对象(foo
),而是全局对象呢?问题出在后面三个调用,在执行一定的操作运算之后,在调用括号的左边的值不再是引用类型。
第一种情况,很明显是引用类型,
this
的值为 base
对象,即 foo
。第二种情况,分组操作符没有实际意义,分组操作符返回的仍是一个引用类型,这就是
this
的值为什么再次被设为 base
对象,即 foo
。第三种情况,赋值操作符(assignment operator)与组操作符不同,它会触发调用
GetValue
方法(参见11.13.1中的第三步)。最后返回的时候就是一个函数对象了(而不是引用类型的值了),这就意味着 this
的值会设置为 null
,最终会变成全局对象。第四和第五种情况也类似,逗号操作符和
OR
逻辑表达式都会触发调用 GetValue
方法,于是相应地就会丢失原先的引用类型值,变成了函数类型,this
的值就变成了全局对象了。### 引用类型和 this 为 null
有一种情况,当调用表达式左侧是引用类型的值,但是
this
的值却是 null
,最终变为全局对象。发生这种情况的条件是当引用类型值的 base
对象恰好为活跃对象。当内部子函数在父函数中被调用的时候就会发生这种情况。正如第二章介绍的那样,局部变量,内部函数以及函数的形参都会存储在指定函数的活跃对象中:
|
|
活跃对象总是会返回
this
值为 null
(用伪代码来表示, AO.bar()
就相当于 null.bar()
)。然后,如此前描述的,this
的值最终会由 null
变为全局对象。当函数调用包含在
with
语句的代码块中,并且 with
对象包含一个函数属性的时候,就会出现例外的情况。with
语句会将该对象添加到作用域链的最前面,在活跃对象的之前。相应地,在引用类型的值(标识符或者属性访问)的情况下,base
对象就不再是活跃对象了,而是 with
语句的对象。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它不仅仅只针对内部函数,全局函数也是如此, 原因就是 with
语句中的对象掩盖了作用域链中更高层的对象(全局对象或者活跃对象):
|
|
当调用的函数恰好是
catch
从句的参数时,情况也是类似的:在这种情况下,catch
对象也会添加到作用域链的最前面,在活跃对象和全局对象之前。 然而,这个行为在 ECMA-262-3 中被指出是个 bug,并且已经在 ECMA-262-5 中修正了;因此,在这种情况下,this
的值应该设置为全局对象,而不是 catch
对象:
|
|
同样的情况还会在递归调用一个非匿名函数的时候发生(函数的更多细节参考第五章)。在第一次函数调用的时候,
base
对象是外层的活跃对象(或者全局对象),在接下来的递归调用的时候,base
对象应当是一个存储了可选的函数表达式名字的特殊对象,然而,事实却是,在这种情况下,this
的值永远都是全局对象:
|
|
### 作为构造器调用的函数中的 this
这里介绍另外一种情况,当函数作为构造器被调用的时候:
|
|
在这种情况下,
new
操作符会调用 “A” 函数的内部 [[Construct]]
。在对象创建之后,会调用内部的 [[Call]]
函数,然后所有 “A” 函数中 this
的值会设置为新创建的对象。### 手动设置函数调用时 this 的值
Function.prototype
上定义了两个方法(因此,它们对所有函数而言都是可访问的),允许手动指定函数调用时 this
的值。这两个方法是:.apply
和 .call
; 它们都接受第一个参数作为调用上下文中 this
的值。而它们的不同点其实无关紧要:对于 .apply
来说,第二个参数接受数组类型(或者是类数组的对象,比如 arguments
), 而 .call
方法接受任意多的参数。这两个方法只有第一个参数是必要的—— this
的值。如下所示:
|
|
## 总结
本文我们讨论了 ECMAScript 中
this
关键字的特性(相对 C++ 或 Java 而言,真的可以说是特性)。希望此文对大家理解 this
关键字在 ECMAScript 中的工作原理有所帮助。## 扩展阅读
- 10.1.7 – This
- 11.1.1 – The this keyword
- 11.2.2 – The new operator
- 11.2.3 – Function calls
Translated by: Dmitry A. Soshnikov with help of Stoyan Stefanov.
Published on: 2010-03-07
Originally written by: Dmitry A. Soshnikov [ru, read »]
With additions and corrections by: Zeroglif
Originally published on: 2009-06-28; updated on: 2010-03-07